現在大家都知道的西方樂器口琴(harmonica),其實改造自中國樂器—笙。

笙在中國已經有三千年歷史之久,自1777年把笙引進歐洲後,於19世紀樂器製造商開始進行試驗,將笙製作改良成較小型並富有多方面功能的「口風琴」(mouth-organ)。

口琴的不只一個發明人。1821年,柏林樂器製造商布施曼的16歲兒子佛烈德立克在操作一種新型的管風調音裝置時,用「活簧片」進行了試驗。試驗產生了一種由十五片簧片拼組成的氣流樂器「aura」。而同時,在德國樂器製造商賴希施泰因也進行了實驗,因而發明了「新笙」(neu tschang),一種直吹有如哨笛的管樂器。

在倫敦的魏斯通製造了英國最早的口琴(symphonium),有一條氣道與按鈕將氣流導向個別的簧片,而同時維也納也開始有人製造口琴出售了。但我們現在吹的口琴款式則是在19世紀中葉才設計出來。

而我們在吹奏口琴時,要將琴身橫放在上、下唇之間。依吹奏的音符左右移動,使正確的氣到對準口腔。不需用到的氣道則用舌頭抵住,就不會發出聲音。

口琴基本上有兩種類型,構造較簡單的一型只能吹出單一音階。但是另一型「二合一」口琴,則可以吹奏出三個八音音階上所有的音符。目前在1857年開始生產這種樂器的德國荷納(Hohner)公司仍是全球最大的口琴製造商。

口琴的發聲原理:

口琴外型就像小而扁的長方盒,金屬製的罩殼裡有一排用黃酮做的活簧片,每一片裝在特別的氣道中,每條氣道又通往罩殼邊側的吹口。氣流通過吹口時,簧片自由震動而發出聲音。許多口琴裝有方向相反的兩排簧片,可以吹出兩倍的音高。吹奏口琴可以正常呼吸,不發聲時只需要用舌頭抵住不需發聲的吹口,待需要時再吹奏出正常弦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