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說希臘神話中掌管山林的牧神潘( Pan) 愛上美麗的山林女神西琳克絲,對她展開熱烈的追求。 西琳克絲卻被牧神半人半獸的外貌嚇壞了,逃到拉登河畔的沼澤地,一位保護神情急之下將她變成一株蘆葦。
  追隨而至的牧神因無法辨識哪一株蘆葦才是西琳克絲,於是就採擷數株蘆葦編在一起吹奏,以排遣對西琳克絲的思慕與自己的失意。這就是排簫(panpipes,又稱潘神簫)的由來。也因為這個動人的傳說,排簫有時也被稱為西琳克絲(syrinx)。
  這種樂器的構造很簡單,就是一排管子,每一支管子只發出一個音符。每支管子的長短都不同,通常用木管製成。(圖一)
  在中國,排簫因其竹管排列方式猶如鳳翼,故過去被稱為「鳳簫」,傳說為舜所做,於先秦時期即已普遍,在唐宋時期更是盛行。
《排簫的發聲原理》
  吹奏者從管口送入氣流,使得管壁的空氣柱震動 ,而發出聲音。發出的音高按管子的長短比例決定,比其管子短一半,聲音就高出一個八度音。(圖二)
  一般都會把管子底部封起來或是直接採用有節的管子,或用蠟封住。可吹出的音符就比不封的管子低一倍。 因此底部封住的排簫吹奏的那端常做刻痕或斜切。
同樣長度的管子 ,封管或用石頭雕成。使之更容易吹奏 。近代的排簫也有用金屬或塑膠製作的。
  排簫大部分都是由單排的許多支管子平排成。也有將管子排成兩排的 「 雙排簫 」,或排成一整束的。每支簫管上都沒有指孔。世界各地都有排簫類的樂器,即使體積不大也能奏出各種不同高度的音符。